快速导航
《先锋》(第36期)卷语首
[文章来源:文学院-团委 作者:马世年 发布时间:2015-06-26]
新一期的《先锋》即将付梓,负责的同学要我写几句话。应允之后,却思忖再三,一直拖到了现在。原因倒是简单而直接:面对《先锋》和她的同学,一时间我竟不知从哪里说起。回想起来,我和《先锋》之间颇有些因缘——20年前读大学的时候,我也曾是这本刊物的学生主编。白云苍狗,青春代谢,一弹指顷之间,我已人到中年,而《先锋》依然年轻蓬勃、朝气逼人!因了这样的缘故,动笔之际,更是觉得“千般话语,都上心来”,不禁感慨系之矣!这些年一直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,时间久了,仿佛离校园文学很远了,然而一旦面对,依然觉得温暖亲切,那些久违的岁月也一时间鲜活起来——鲜衣怒马、诗剑江湖,一如现在!
我总觉得,无论对文学作怎样的理解,它最本质的方面还是对情感的抒写,好的文学作品所打动我们的,就在那情感的真切与丰富。“惜诵以致愍兮,发愤以抒情!”《离骚》读来,最动人心魄的还是那些因为不舍故国而生出的种种忧恐、感伤、哀愁、悔恨、怨尤与悲怀。试读“恐美人之迟暮”、“恐年岁之不吾与”、“哀人生之多艰”、“哀众芳之芜秽”、“伤灵修之数化”、“怨灵秀之浩荡”、“悔相道之不察”及“仆夫悲余马怀兮”等等,无一不是一个痛苦而高贵的灵魂的自叙。章培恒先生在《中国文学史新著》里引用柏格森的话说:“艺术家把我们带到情感的领域,情感所引起的观念越丰富,情感越充满着感觉和情绪,那末,我们觉得所表现的美就越加深刻、越加高贵。”而我们之所以被感动,也正是“同情那被表达的情感”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《先锋》已经或者将要感动我们的,就只能是蕴含于其中的情感,舍此无他。
由此想到《先锋》的品格和她的文学追求。作为一份学生刊物,《先锋》已坚持近30年,这就是极为不易的——坚持本身就是一面旗帜!“先锋”这个刊名,显然有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“先锋文学”的时代痕迹,而她的产生也是师大校园文学的生长与延续——师大校园文学的历史,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西北联大的岁月。我们读赵逵夫先生主编的《灿烂星河》与《世纪足音》这两本师大教师与校友的诗选,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来。而且,《先锋》在定型之后,也逐渐承续起师大百年中文的优良传统:扎实、厚重、坚守,并且不断探索。一个学科的成就,固然离不开那些安贫乐道、孜孜矻矻的优秀教师,同样也离不开那些读于斯、长于斯的优秀学生。《先锋》近30年的背后,是一届届学子们青春岁月的书写,时间老去,《先锋》清俊如初!我想,若干年后再来追寻师大中文的传统,《先锋》以及由她的感召而汇聚起来的那些青年学子,也就成了这个传统的一部分。
( 作者:马世年,文学院副院长、硕士生导师、教授 )